糖茄学习网 - 传承弘扬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!

首页 > 百家姓

[ zhōu ]

读音:zhōu

拼音:zhou

简繁:周

五笔:MFKD

五行:金

部外:暂无

五笔:MFKD

笔画:8画

吉凶:吉

仓颉:BGR

结构:半包围

郑码:LDBJ

四角:77220

区位:5460

统一码:5468

异体字:淍,週,?,?,?,賙,?

英汉互译:Zhou dynasty,circumference

笔顺:撇、横折钩、横、竖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102018年102014年9
2013年102007年102006年9
1995年81987年91982年10
明朝9元朝10宋朝30
北宋5

内容来源于:www.gongdigou.com.cn

起源

周姓主要源自:姬姓。

周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5位,周姓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,主要源于姬姓,台湾土著族、瑶族、东乡族、彝族、布朗族、白族、蒙古族、回族、土家族、保安族、黎族、壮族、羌族、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400多万,为全国第九大姓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.02%。在全国的分布:湖南、四川、江苏、湖北四省,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%。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%,为周姓第一大省。

姓氏源流

源于周昌

周姓的最早出现,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期。据《姓氏考略》所载,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,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,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。

源于姬姓

出自姬姓,其始祖为周文王姬昌。黄帝的后代后稷,姓姬,是周族的始祖。周公东征胜利后,大规模分封诸侯,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。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、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。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。

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。

源于少数民族

①南北朝时,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,原姓普,后改姓周。《魏书·官氏志》记载:“献帝以兄为纥骨氏,后改为胡氏。次兄为普氏,后改为周氏。”献帝时,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,以七兄弟统率之。由此可知,拓跋氏改姓周氏的,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,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。周氏,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。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,有隋朝名将周摇。周摇(约 507--590),字世安,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(普氏)的后代。

②唐朝上元年间,少数民族有“暨佐时”(音译)三字姓的,改为周氏。

③代北(今山西省东北部)的复姓“贺鲁”氏,改为周氏,贺鲁氏是由“夷”(少数民族)变为周姓。

源于其他姓氏

一是唐朝先天、开元年间,姬姓改为周姓。唐玄宗名叫李隆基,“姬”与“基”声音相近,当时长安姬姓,为避唐玄宗名讳,改为周姓。

二是五代后梁,成油的子孙改姓周。成油(仙锐),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,他是淮西人,成油生前本姓成,并未姓周,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。

三是元朝末年,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。唐朝末年,苏益人福建,定居同安,裔孙昌盛,成为南方大族之一。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,因遭粮累,财产没官,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,各自逃难,其侄苏可安改姓周。自此以后,这支周氏族人繁衍,并迁移入台湾新竹县。

四是清朝初年,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。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,为明英宗第七子,成化十三年(1477年)就藩长沙。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,吉端王的嫡子袭封,死后无嗣,吉端二子又袭封。明朝亡后,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,死于缅甸。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(yan延),封长沙郡王。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,在明亡后,逃往宁乡周家,为避祸,改姓周,其子孙一直姓周。

周朝时期的迁徙

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。周初,大规模分封诸侯国,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。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,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自平王东迁洛阳后,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,一度成为巨族。

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

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,且以河南、陕西为两大中心。战国秦汉时期,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,以及秦末战乱,为周姓的发展、扩散提供了条件。秦代的郡县制、汉代的郡国制,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。这一时期,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、江苏北部等地,并在当地形成望族,即汝南周氏、沛国周氏。两汉时期,河南、山东一带,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。从西汉元始二年(公元2年)到隋朝大业五年(609年),600年间,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

魏晋南北朝之时,因北方长年战乱,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,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。两晋时期,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,此后出现了周浚。周颤,周嵩。周馥等著名人物。

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

隋唐前后,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,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,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,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、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,主要迁往福建、浙江、广东。唐宋战乱,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。

当代分布

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:周姓人口

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中部和江苏东南部和上海,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10人以上,最高可达到14人以上;其次在四川大部、贵州北部、湖北、湖南北部、安徽、山东东南、江苏北部、浙江大部,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6—10人。密度最高的(6人以上/平方公里)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.7%,周姓人口大约915万;2—6人/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.4%,周姓人口大约1336万;不足2人/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.9%,周姓人口大约293万。

周姓分布很广,但不均衡。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:周姓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中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。周姓在沿长江的西部和中部,即四川、贵州、湖南地区,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,在2.8%以上,有的达到4.2%以上;而在长江的下游地区周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一般在2.1%以上,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达到2.8%以上。以上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.8%。在东北三省、内蒙古东部、华北、陕甘宁、闽台、海南、两广等地区,周姓分布频率在0.7%—2.1%,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0.5%。其余地区周姓人口比较少,周姓分布频率不足0.7%,周姓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.7%。

汝南郡:汉时置郡。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,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。

沛郡:汉时置郡。此支周氏,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。

陈留郡:西汉时置郡。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,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。

长安郡: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

武功郡: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。

华阴郡:治所在郑县(今陕西华县)。

临川郡:治所在今江西南城。

庐江郡: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。

泰山郡: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。周氏寻根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

永安郡:治所在新城县(今河南光山西)。

河间郡:治所在乐成县(今河北献县东南)。

临汝郡:治所在梁县(今河南临汝)。

河东郡: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。

清河郡:治所在清阳(今河北清河)。

江陵郡:治所在江陵县(今属湖北)。

河南郡: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。

昭州郡: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。

爱莲堂: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一文中揭示: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;香远溢清,亭亭净植;莲,花之 君子者也。据此,周姓人起用堂号“爱莲堂”。

其他堂号

自立堂号:世德、亦政、诵芬、清白、继述、绍濂、世善、大本、承志、景濂、雍睦、惇叙、忠厚、敬爱、集贤、永思、承思、濂溪、敦稼、孝思、叙伦、笃祐、笃亲堂等。

一、zhōu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、淄博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、苗、瑶、彝、鲜、壮、黎、傣、水、土家、锡伯、布依、纳西、仫佬、布依、布朗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河图运录法》注云:“黄帝将有周昌。”当为周姓之始。

2、又据《逸周书》注云:“商太史有周任。”似应另有所出。郑樵疑其食采于周,而以邑为氏。

3、或系出姬姓,而支脉有别。郑樵注云:“姬姓。黄帝之苗裔后稷弃之后。有邰氏曰姜原,为帝喾元妃。出见巨人迹,践之而孕,期月生稷。初以为不祥而弃之,故名曰‘弃’。好种艺。尧闻之举为农师,舜封(之)于邰,号曰‘后稷’。邰,今武功县斄城是也(按:故址当在今陕西武功县南八里)。邰之总名曰‘周’,故国号周……至文王始伯诸候。武王光有天下,追封古公、季历、文王为王。文王都丰,武王都镐。丰在永兴鄠县东南。”(按:鄠县,即今陕西户县。)镐在丰之东二十里(按:镐,音hào,后称“镐京”,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),昭王之时,王纲不振,乃南巡狩,卒于江上;穆王得八骏,西巡于昆仑之邱,以见西王母,乐而忘归。徐偃王作乱;厉王无道,国人畔之,出奔于彘;召公、周公二相行政,号曰“共和”。共和十八年立厉王之太子靖,是为宣王。周室中兴。其子幽王,为褒姒蛊惑,欲立其伯服而废申后太子宜咎。宜咎奔申。申侯与犬戎攻周杀幽王于戏。晋文侯与郑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,是为平王。后居东都王城,今西京河南县是也(按:在今河南洛阳县西五里),平王四十九年,鲁隐公之元年也。敬王又迁成周,今洛阳县也。(按:成周,即洛阳故城,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二十里)。敬王三十九年,获麟之岁也。敬王四十一年,“春秋”终。元王以下十有二世,二百二十一年。赧王为秦所灭,出为庶人,百姓号曰“周家”,因为氏。又,平王之子别封汝南者,亦为周氏。见志犹详(按:“见”当“县”之误);又有周公黑肩之后,世为周卿士,其后或亦以周为氏。以上虽同出于姬姓,而支派有三。

4、郑樵又注:“代北复姓有贺鲁氏,改为周氏。”

5、又注:“魏献帝次兄普氏改为周氏。”

6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周书》云:“周瑶初姓普屯,后改姓周。”

7、或为姬姓所改。郑樵注称:“唐先天中,避明皇嫌名,改为周氏。”唐明皇李隆基,“基”、“姬”同音,避讳而改。

8、或为暨姓所改。郑樵又注:“(唐)上元中暨佐有(按:有,《姓氏考略》引作‘时’)准制改为周氏。”

9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。“梁赐成汭为周氏。”(按:汭本唐青州人,故此“梁”当指五代时梁)。

10、或为喜氏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元·有故改氏》载:“元喜同,河西人,以周为氏。”

11、今苗族之周姓,据《中国人的姓名·苗族》载:清代造册登记,依名取姓。有名“别”,意为“猪”。当地语音猪、周近似,遂以周为姓。春秋时晋有周舍;汉代有周勃;三国时吴有周瑜;晋代有周处;唐代有周兴;宋代有周邦彦;明代有周顺昌;当代有周恩来。

二、

周姓分布:分布极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.1%,在中国占第5位。在长江流域的省、市中,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它地区要高。

周姓起源:

1、黄帝之臣周昌,见《河图运绿法》,当为周氏之始。

2、商时太史周任,见《逸周书》。或其后有周氏。

3、系自姬姓。黄帝苗裔后稷之后,殷时古公亶父自邠(故城在今陕西郴县)迁岐(故城在今陕西岐山北),始定国号为周,传至周武王,遂有天下,都镐(故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18里)。其后子孙以国为氏。又,秦灭周,周赧王黜为庶人,百姓称之周家,因氏。又,周公黑肩之后,世为周卿士,亦以周为氏。

4、北魏时改贺鲁氏为周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5、北魏时献文帝次兄普氏后改为周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6、唐时周赧王之裔姬姓,为避明皇嫌名,遂改为周氏。

7、唐上元年中暨姓改为周氏。

8、五代十国时梁赐青州人荆南留后成汭姓周。

9、犹太人之裔有周姓。

10、金时女真人傲国氏,汉姓为周。

11、清云南普洱府威远厅猛班土把总为周氏,傣族。

12、清云南潞江驿土驿丞为周氏,系白族。

13、清岭夷江地夷人头目于嘉庆十三年归附,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,牛跌蛮姓周。

14、清贵州贵阳府土司周姓,始姓于明朝。

15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又,清满洲八旗

周姓名人:

周仁,汉时汝南侯。

郡望:汝南、庐江、寻阳、临川、陈留、沛国、泰山、河南。

其他:

①日本侵占台湾时,台湾周姓曾被迫改用武冈、武光、吉田、吉本、吉冈等日本姓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即恢复周姓。 ②日本占领台湾时期,台湾土著曾使用日本姓秋野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奉令废日本姓,重新选用汉姓周。

历史名人

周姓古代名人

周仁西汉,官员

周勃西汉,沛(今江苏丰县)人,西汉开国武侯,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,时称:“绛侯”。

周亮工明末清初,文学家、篆刻家、收藏家。字元亮(今江苏南京)。崇祯十三年进士,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

周亚夫著名将军、军事家,汉族,沛(今江苏丰县)人。名将周勃次子。

周昌秦,(今属江苏沛县)。秦时为泗水卒史。秦末农民战争中,随刘邦入关破秦,任御史大夫,封汾阴侯。

周瑜东汉末年,吴国名将,安徽庐江人。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,火烧赤壁,大败曹军。

周处阳羡(今江苏省宜兴南)人,是一位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,官至御史中丞

周允元武周,豫州安城人,为南朝时梁义、衡二州刺史,武周时期官至宰相

周兴武周,雍州长安(今西安)人,武则天时酷吏,官至秋官侍郎、尚书左丞。

周昉京兆(今西安)人,著名的画家,擅长于肖像、佛像画。画风“衣裳简劲,色彩柔丽,以丰厚为体。

周文矩南唐,句容(今属江苏省)人,画家,擅长于人物画,尤以仕女为最,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。

周越字子发,起弟。官主客郎中。草书精熟,博学有法度,而真行不及

周敦颐著名哲学家,湖南道县人。根据陈抟的《无极图》,著《太极图说》,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。

周邦彦著名词人,浙江杭州人。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,对后世影响很大,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

周德清著名音韵学家,江西高安人。著有《中原音韵》,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

周培公湖北荆门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,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。曾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。

周文育南北朝,原名项猛奴,陈朝将领

周摇隋朝,鲜卑族,隋朝官员

周必大南宋,政治家、文学家,南宋名相。庐陵(今吉安)人。“周必大刻本”被历代名家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。

周忱明朝,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)人,明朝前期名臣,以善理财知名,官至工部尚书,谥号“文襄”。。

周逢时清朝,乾隆十年(1745)乙丑科武进士。

周姓近代名人

周树人绍兴人,笔名鲁迅,伟大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,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,被誉为“民族魂”。著作有《狂人日记》、《阿Q正传》、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、《野草》、《朝花夕拾》等。

周作人绍兴人,鲁迅二弟。散文家、文学理论家、评论家、诗人、翻译家、思想家,中国民俗学开拓人,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。

周建人绍兴人,鲁迅三弟。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,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、生物学家,有同名传记。

周信芳江苏清江浦人(今淮安清浦人),我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,京剧麒派创始人。

周恩来祖籍绍兴,生于淮安,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及核心领导成员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,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,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及外交家,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。

郡望

汝南郡:汉时置郡。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,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。

沛郡:汉时置郡。此支周氏,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。

陈留郡:西汉时置郡。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,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。

长安郡: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

武功郡: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。

华阴郡:治所在郑县(今陕西华县)。

临川郡:治所在今江西南城。

庐江郡: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。

泰山郡: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。周氏寻根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

永安郡:治所在新城县(今河南光山西)。

河间郡:治所在乐成县(今河北献县东南)。

临汝郡:治所在梁县(今河南临汝)。

河东郡: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。

清河郡:治所在清阳(今河北清河)。

江陵郡:治所在江陵县(今属湖北)。

河南郡: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。

昭州郡: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。

爱莲堂: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一文中揭示: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;香远溢清,亭亭净植;莲,花之 君子者也。据此,周姓人起用堂号“爱莲堂”。

其他堂号

自立堂号:世德、亦政、诵芬、清白、继述、绍濂、世善、大本、承志、景濂、雍睦、惇叙、忠厚、敬爱、集贤、永思、承思、濂溪、敦稼、孝思、叙伦、笃祐、笃亲堂等。

一、zhōu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、淄博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、苗、瑶、彝、鲜、壮、黎、傣、水、土家、锡伯、布依、纳西、仫佬、布依、布朗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河图运录法》注云:“黄帝将有周昌。”当为周姓之始。

2、又据《逸周书》注云:“商太史有周任。”似应另有所出。郑樵疑其食采于周,而以邑为氏。

3、或系出姬姓,而支脉有别。郑樵注云:“姬姓。黄帝之苗裔后稷弃之后。有邰氏曰姜原,为帝喾元妃。出见巨人迹,践之而孕,期月生稷。初以为不祥而弃之,故名曰‘弃’。好种艺。尧闻之举为农师,舜封(之)于邰,号曰‘后稷’。邰,今武功县斄城是也(按:故址当在今陕西武功县南八里)。邰之总名曰‘周’,故国号周……至文王始伯诸候。武王光有天下,追封古公、季历、文王为王。文王都丰,武王都镐。丰在永兴鄠县东南。”(按:鄠县,即今陕西户县。)镐在丰之东二十里(按:镐,音hào,后称“镐京”,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),昭王之时,王纲不振,乃南巡狩,卒于江上;穆王得八骏,西巡于昆仑之邱,以见西王母,乐而忘归。徐偃王作乱;厉王无道,国人畔之,出奔于彘;召公、周公二相行政,号曰“共和”。共和十八年立厉王之太子靖,是为宣王。周室中兴。其子幽王,为褒姒蛊惑,欲立其伯服而废申后太子宜咎。宜咎奔申。申侯与犬戎攻周杀幽王于戏。晋文侯与郑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,是为平王。后居东都王城,今西京河南县是也(按:在今河南洛阳县西五里),平王四十九年,鲁隐公之元年也。敬王又迁成周,今洛阳县也。(按:成周,即洛阳故城,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二十里)。敬王三十九年,获麟之岁也。敬王四十一年,“春秋”终。元王以下十有二世,二百二十一年。赧王为秦所灭,出为庶人,百姓号曰“周家”,因为氏。又,平王之子别封汝南者,亦为周氏。见志犹详(按:“见”当“县”之误);又有周公黑肩之后,世为周卿士,其后或亦以周为氏。以上虽同出于姬姓,而支派有三。

4、郑樵又注:“代北复姓有贺鲁氏,改为周氏。”

5、又注:“魏献帝次兄普氏改为周氏。”

6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周书》云:“周瑶初姓普屯,后改姓周。”

7、或为姬姓所改。郑樵注称:“唐先天中,避明皇嫌名,改为周氏。”唐明皇李隆基,“基”、“姬”同音,避讳而改。

8、或为暨姓所改。郑樵又注:“(唐)上元中暨佐有(按:有,《姓氏考略》引作‘时’)准制改为周氏。”

9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。“梁赐成汭为周氏。”(按:汭本唐青州人,故此“梁”当指五代时梁)。

10、或为喜氏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元·有故改氏》载:“元喜同,河西人,以周为氏。”

11、今苗族之周姓,据《中国人的姓名·苗族》载:清代造册登记,依名取姓。有名“别”,意为“猪”。当地语音猪、周近似,遂以周为姓。春秋时晋有周舍;汉代有周勃;三国时吴有周瑜;晋代有周处;唐代有周兴;宋代有周邦彦;明代有周顺昌;当代有周恩来。

二、

周姓分布:分布极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.1%,在中国占第5位。在长江流域的省、市中,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它地区要高。

周姓起源:

1、黄帝之臣周昌,见《河图运绿法》,当为周氏之始。

2、商时太史周任,见《逸周书》。或其后有周氏。

3、系自姬姓。黄帝苗裔后稷之后,殷时古公亶父自邠(故城在今陕西郴县)迁岐(故城在今陕西岐山北),始定国号为周,传至周武王,遂有天下,都镐(故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18里)。其后子孙以国为氏。又,秦灭周,周赧王黜为庶人,百姓称之周家,因氏。又,周公黑肩之后,世为周卿士,亦以周为氏。

4、北魏时改贺鲁氏为周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5、北魏时献文帝次兄普氏后改为周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6、唐时周赧王之裔姬姓,为避明皇嫌名,遂改为周氏。

7、唐上元年中暨姓改为周氏。

8、五代十国时梁赐青州人荆南留后成汭姓周。

9、犹太人之裔有周姓。

10、金时女真人傲国氏,汉姓为周。

11、清云南普洱府威远厅猛班土把总为周氏,傣族。

12、清云南潞江驿土驿丞为周氏,系白族。

13、清岭夷江地夷人头目于嘉庆十三年归附,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,牛跌蛮姓周。

14、清贵州贵阳府土司周姓,始姓于明朝。

15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又,清满洲八旗

周姓名人:

周仁,汉时汝南侯。

郡望:汝南、庐江、寻阳、临川、陈留、沛国、泰山、河南。

其他:

①日本侵占台湾时,台湾周姓曾被迫改用武冈、武光、吉田、吉本、吉冈等日本姓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即恢复周姓。 ②日本占领台湾时期,台湾土著曾使用日本姓秋野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奉令废日本姓,重新选用汉姓周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zhōu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、淄博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、苗、瑶、彝、鲜、壮、黎、傣、水、土家、锡伯、布依、纳西、仫佬、布依、布朗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河图运录法》注云:“黄帝将有周昌。”当为周姓之始。

2、又据《逸周书》注云:“商太史有周任。”似应另有所出。郑樵疑其食采于周,而以邑为氏。

3、或系出姬姓,而支脉有别。郑樵注云:“姬姓。黄帝之苗裔后稷弃之后。有邰氏曰姜原,为帝喾元妃。出见巨人迹,践之而孕,期月生稷。初以为不祥而弃之,故名曰‘弃’。好种艺。尧闻之举为农师,舜封(之)于邰,号曰‘后稷’。邰,今武功县斄城是也(按:故址当在今陕西武功县南八里)。邰之总名曰‘周’,故国号周……至文王始伯诸候。武王光有天下,追封古公、季历、文王为王。文王都丰,武王都镐。丰在永兴鄠县东南。”(按:鄠县,即今陕西户县。)镐在丰之东二十里(按:镐,音hào,后称“镐京”,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),昭王之时,王纲不振,乃南巡狩,卒于江上;穆王得八骏,西巡于昆仑之邱,以见西王母,乐而忘归。徐偃王作乱;厉王无道,国人畔之,出奔于彘;召公、周公二相行政,号曰“共和”。共和十八年立厉王之太子靖,是为宣王。周室中兴。其子幽王,为褒姒蛊惑,欲立其伯服而废申后太子宜咎。宜咎奔申。申侯与犬戎攻周杀幽王于戏。晋文侯与郑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,是为平王。后居东都王城,今西京河南县是也(按:在今河南洛阳县西五里),平王四十九年,鲁隐公之元年也。敬王又迁成周,今洛阳县也。(按:成周,即洛阳故城,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二十里)。敬王三十九年,获麟之岁也。敬王四十一年,“春秋”终。元王以下十有二世,二百二十一年。赧王为秦所灭,出为庶人,百姓号曰“周家”,因为氏。又,平王之子别封汝南者,亦为周氏。见志犹详(按:“见”当“县”之误);又有周公黑肩之后,世为周卿士,其后或亦以周为氏。以上虽同出于姬姓,而支派有三。

4、郑樵又注:“代北复姓有贺鲁氏,改为周氏。”

5、又注:“魏献帝次兄普氏改为周氏。”

6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周书》云:“周瑶初姓普屯,后改姓周。”

7、或为姬姓所改。郑樵注称:“唐先天中,避明皇嫌名,改为周氏。”唐明皇李隆基,“基”、“姬”同音,避讳而改。

8、或为暨姓所改。郑樵又注:“(唐)上元中暨佐有(按:有,《姓氏考略》引作‘时’)准制改为周氏。”

9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。“梁赐成汭为周氏。”(按:汭本唐青州人,故此“梁”当指五代时梁)。

10、或为喜氏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元·有故改氏》载:“元喜同,河西人,以周为氏。”

11、今苗族之周姓,据《中国人的姓名·苗族》载:清代造册登记,依名取姓。有名“别”,意为“猪”。当地语音猪、周近似,遂以周为姓。春秋时晋有周舍;汉代有周勃;三国时吴有周瑜;晋代有周处;唐代有周兴;宋代有周邦彦;明代有周顺昌;当代有周恩来。

二、

周姓分布:分布极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.1%,在中国占第5位。在长江流域的省、市中,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它地区要高。

周姓起源:

1、黄帝之臣周昌,见《河图运绿法》,当为周氏之始。

2、商时太史周任,见《逸周书》。或其后有周氏。

3、系自姬姓。黄帝苗裔后稷之后,殷时古公亶父自邠(故城在今陕西郴县)迁岐(故城在今陕西岐山北),始定国号为周,传至周武王,遂有天下,都镐(故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18里)。其后子孙以国为氏。又,秦灭周,周赧王黜为庶人,百姓称之周家,因氏。又,周公黑肩之后,世为周卿士,亦以周为氏。

4、北魏时改贺鲁氏为周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5、北魏时献文帝次兄普氏后改为周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6、唐时周赧王之裔姬姓,为避明皇嫌名,遂改为周氏。

7、唐上元年中暨姓改为周氏。

8、五代十国时梁赐青州人荆南留后成汭姓周。

9、犹太人之裔有周姓。

10、金时女真人傲国氏,汉姓为周。

11、清云南普洱府威远厅猛班土把总为周氏,傣族。

12、清云南潞江驿土驿丞为周氏,系白族。

13、清岭夷江地夷人头目于嘉庆十三年归附,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,牛跌蛮姓周。

14、清贵州贵阳府土司周姓,始姓于明朝。

15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又,清满洲八旗

周姓名人:

周仁,汉时汝南侯。

郡望:汝南、庐江、寻阳、临川、陈留、沛国、泰山、河南。

其他:

①日本侵占台湾时,台湾周姓曾被迫改用武冈、武光、吉田、吉本、吉冈等日本姓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即恢复周姓。 ②日本占领台湾时期,台湾土著曾使用日本姓秋野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奉令废日本姓,重新选用汉姓周。

堂号

汝南郡:汉时置郡。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,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。

沛郡:汉时置郡。此支周氏,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。

陈留郡:西汉时置郡。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,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。

长安郡: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

武功郡: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。

华阴郡:治所在郑县(今陕西华县)。

临川郡:治所在今江西南城。

庐江郡: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。

泰山郡: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。周氏寻根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(今安徽寿县)。

永安郡:治所在新城县(今河南光山西)。

河间郡:治所在乐成县(今河北献县东南)。

临汝郡:治所在梁县(今河南临汝)。

河东郡: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。

清河郡:治所在清阳(今河北清河)。

江陵郡:治所在江陵县(今属湖北)。

河南郡: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。

昭州郡: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。

爱莲堂: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一文中揭示: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;香远溢清,亭亭净植;莲,花之 君子者也。据此,周姓人起用堂号“爱莲堂”。

其他堂号

自立堂号:世德、亦政、诵芬、清白、继述、绍濂、世善、大本、承志、景濂、雍睦、惇叙、忠厚、敬爱、集贤、永思、承思、濂溪、敦稼、孝思、叙伦、笃祐、笃亲堂等。

一、zhōu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、淄博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、苗、瑶、彝、鲜、壮、黎、傣、水、土家、锡伯、布依、纳西、仫佬、布依、布朗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河图运录法》注云:“黄帝将有周昌。”当为周姓之始。

2、又据《逸周书》注云:“商太史有周任。”似应另有所出。郑樵疑其食采于周,而以邑为氏。

3、或系出姬姓,而支脉有别。郑樵注云:“姬姓。黄帝之苗裔后稷弃之后。有邰氏曰姜原,为帝喾元妃。出见巨人迹,践之而孕,期月生稷。初以为不祥而弃之,故名曰‘弃’。好种艺。尧闻之举为农师,舜封(之)于邰,号曰‘后稷’。邰,今武功县斄城是也(按:故址当在今陕西武功县南八里)。邰之总名曰‘周’,故国号周……至文王始伯诸候。武王光有天下,追封古公、季历、文王为王。文王都丰,武王都镐。丰在永兴鄠县东南。”(按:鄠县,即今陕西户县。)镐在丰之东二十里(按:镐,音hào,后称“镐京”,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),昭王之时,王纲不振,乃南巡狩,卒于江上;穆王得八骏,西巡于昆仑之邱,以见西王母,乐而忘归。徐偃王作乱;厉王无道,国人畔之,出奔于彘;召公、周公二相行政,号曰“共和”。共和十八年立厉王之太子靖,是为宣王。周室中兴。其子幽王,为褒姒蛊惑,欲立其伯服而废申后太子宜咎。宜咎奔申。申侯与犬戎攻周杀幽王于戏。晋文侯与郑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,是为平王。后居东都王城,今西京河南县是也(按:在今河南洛阳县西五里),平王四十九年,鲁隐公之元年也。敬王又迁成周,今洛阳县也。(按:成周,即洛阳故城,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二十里)。敬王三十九年,获麟之岁也。敬王四十一年,“春秋”终。元王以下十有二世,二百二十一年。赧王为秦所灭,出为庶人,百姓号曰“周家”,因为氏。又,平王之子别封汝南者,亦为周氏。见志犹详(按:“见”当“县”之误);又有周公黑肩之后,世为周卿士,其后或亦以周为氏。以上虽同出于姬姓,而支派有三。

4、郑樵又注:“代北复姓有贺鲁氏,改为周氏。”

5、又注:“魏献帝次兄普氏改为周氏。”

6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周书》云:“周瑶初姓普屯,后改姓周。”

7、或为姬姓所改。郑樵注称:“唐先天中,避明皇嫌名,改为周氏。”唐明皇李隆基,“基”、“姬”同音,避讳而改。

8、或为暨姓所改。郑樵又注:“(唐)上元中暨佐有(按:有,《姓氏考略》引作‘时’)准制改为周氏。”

9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。“梁赐成汭为周氏。”(按:汭本唐青州人,故此“梁”当指五代时梁)。

10、或为喜氏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元·有故改氏》载:“元喜同,河西人,以周为氏。”

11、今苗族之周姓,据《中国人的姓名·苗族》载:清代造册登记,依名取姓。有名“别”,意为“猪”。当地语音猪、周近似,遂以周为姓。春秋时晋有周舍;汉代有周勃;三国时吴有周瑜;晋代有周处;唐代有周兴;宋代有周邦彦;明代有周顺昌;当代有周恩来。

二、

周姓分布:分布极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.1%,在中国占第5位。在长江流域的省、市中,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它地区要高。

周姓起源:

1、黄帝之臣周昌,见《河图运绿法》,当为周氏之始。

2、商时太史周任,见《逸周书》。或其后有周氏。

3、系自姬姓。黄帝苗裔后稷之后,殷时古公亶父自邠(故城在今陕西郴县)迁岐(故城在今陕西岐山北),始定国号为周,传至周武王,遂有天下,都镐(故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18里)。其后子孙以国为氏。又,秦灭周,周赧王黜为庶人,百姓称之周家,因氏。又,周公黑肩之后,世为周卿士,亦以周为氏。

4、北魏时改贺鲁氏为周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5、北魏时献文帝次兄普氏后改为周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

6、唐时周赧王之裔姬姓,为避明皇嫌名,遂改为周氏。

7、唐上元年中暨姓改为周氏。

8、五代十国时梁赐青州人荆南留后成汭姓周。

9、犹太人之裔有周姓。

10、金时女真人傲国氏,汉姓为周。

11、清云南普洱府威远厅猛班土把总为周氏,傣族。

12、清云南潞江驿土驿丞为周氏,系白族。

13、清岭夷江地夷人头目于嘉庆十三年归附,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,牛跌蛮姓周。

14、清贵州贵阳府土司周姓,始姓于明朝。

15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又,清满洲八旗

周姓名人:

周仁,汉时汝南侯。

郡望:汝南、庐江、寻阳、临川、陈留、沛国、泰山、河南。

其他:

①日本侵占台湾时,台湾周姓曾被迫改用武冈、武光、吉田、吉本、吉冈等日本姓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即恢复周姓。 ②日本占领台湾时期,台湾土著曾使用日本姓秋野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奉令废日本姓,重新选用汉姓周。

[ 周 ]的同部首字 - [ 冂 ]